6月16日上午,我们在北区四号教学楼402会议室举办了《1980——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物候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学》的学术讲座,此次讲座邀请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李治国教授主讲,刘焕才副院长主持,多位专任教师及24级全体研究生参会。

讲座伊始,李治国教授阐述研究意义,结合青藏高原独特地理与生态地位,说明冰川消融物候对理解区域水循环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价值。随后讲解研究方法,介绍132个气象台站、8条冰川末端自动气象站等多源数据,以及ERA5-Land等数据产品的运用,为研究筑牢数据根基。

在方法论层面,李教授团队创新整合多源数据体系:依托132个气象台站、8条冰川末端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,结合1981——2020年ERA5-Land再分析数据、2010——2015年RG16.0冰川编目数据,并融合冰川表碛物覆盖与SRTM高程数据,构建了高精度分析模型。

进入结果分析环节,教授展示了高程订正后相关性显著增强等成果,通过散点图呈现冰川消融结束日期(GMED)等指标的一致性与不确定性,还分析出冰川消融物候的时间规律(先增后减)与空间规律(不同区域消融起止时间差异)。针对变化成因,李教授揭示多重驱动机制。海拔效应表现为冰川消融开始日期(GMOD)与海拔正相关,而GMED、冰川消融持续时间(GMDD)、冰川消融年平均温度(GMAT)与海拔负相关;表碛覆盖通过公式量化影响—覆盖度增加使消融开始提前、结束推迟;辐射强迫中,净长波辐射增长直接加速冰川消融;大尺度环流中厄尔尼诺——南方涛动(ENSO)、太平洋年代际振荡(PDO)、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(AMO)则通过调控区域温度-降水-云辐射间接作用于冰川动力。

最后讨论与结论环节,教授总结冰川消融物候的变化趋势、不同区域及冰川类型的差异,强调表碛物隔热、大尺度环流等因素的重要作用。讲座现场气氛热烈,参会师生积极互动,纷纷就冰川消融物候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,引发师生对冰川研究服务生态保护、气候变化应对的深入思考。

这场学术讲座为我们师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,激发了大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热情,激励着我们师生在未来的学术探索与实践行动中不断求索、勇攀高峰。